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形勢新任務,聚焦市場主體需求和人民群眾關切,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為全省“十四五”發展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
對標國內先進水平,全省市場主體總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努力爭先進位到全國第一方陣;企業開辦、建筑許可辦理、不動產登記等方面服務效率和水平進一步提升,辦理時間在2020年基礎上進一步壓減;全省與企業、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重點領域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件事一次辦”;“好差評”系統實現全覆蓋,好評率達到95%以上;省級政務服務事項跨層級辦理、“秦務員”APP掌上好辦事項分別不少于200項、800項,各市政務服務旗艦店掌上好辦事項達到200項以上;推動政務服務熱線歸并優化,打造12345政務服務“總客服”;全面建成事前信用承諾制度,基本建立事中分級分類監管制度,完善事后信用聯合獎懲機制;數字政府建設進入西部前列。
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1.推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充分發揮事權集中優勢,圍繞產業發展全鏈條、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群眾辦事全方位,進一步優化審批服務流程,大力推進涉企審批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開展“一業一證”“一企一證”“證照聯辦”、商事集成注冊等改革。3月底前組織對各市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實施方案完成情況進行督查。[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含楊凌示范區、西咸新區管委會,下同)按職責分工負責]
2.切實加強對各級行政審批服務局業務指導。各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要積極發揮對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工作的統籌協調作用,著力破解審批服務中的堵點難點問題。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行政審批服務局工作指導,開放相關信息系統,在專家評審、現場踏勘、檢驗檢測等關鍵環節予以支持和協助,在制發、轉發與行政審批業務有關文件時,將行政審批服務局納入主送或抄送范圍。6月底前出臺審管聯動管理辦法,推進審批、監管閉環管理。(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全面加強清單管理。建立健全行政許可設定審查機制,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等管理措施,加強對行政許可實施情況的監督。將行政許可事項全部納入清單管理,出臺規范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管理辦法, 6月底前修訂公布省級層面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清單。完善全省政務服務事項庫, 6月底前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名稱、編碼、依據、類型等基本要素“四級四同”,推動事項辦理規范化運行。制定出臺政務服務事項動態調整管理辦法,同步建立交叉盲審和動態管理機制。(省政府辦公廳、省司法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深化“證照分離”改革。著力推進“照后減證”和簡化審批,年底前在全省實現“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對所有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行分類改革,其中,取消審批、改為備案或實行告知承諾的事項力爭達到100項以上,自貿試驗區力爭達到150項。(省市場監管局、省司法廳、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5.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4月底前制定公布實行告知承諾制的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逐項明確適用對象、工作流程和監管措施等。開展“標準地+承諾制”改革,壓縮企業投資項目落地時間,激發企業投資活力。梳理各類強制登報公告事項,研究推動予以取消或調整為網上免費公告。(省政府辦公廳、省司法廳、省市場監管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自然資源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6.深化工程建設領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壓減省、市、縣設立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事項和條件,精簡規范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涉及的技術審查、中介服務事項,壓縮審批時間。對具備條件的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審批實行告知承諾管理。(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7.規范網上中介服務超市運行。4月底前制定出臺陜西省網上中介服務超市管理辦法,規范網上中介服務超市運行、服務和監管,著力營造服務高效、公平競爭、監督有力的中介服務市場環境。(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省政務服務中心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快數字政府建設
8.統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快編制數字政府建設總體規劃,整合數字政府建設相關職能,形成全省上下貫通、協調一致的管理體制,實現信息化建設和政務數據統一管理、集約共享,數字政府建設水平進入西部前列。(省政府辦公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9.強化政務數據治理。研究制定數據資源管理辦法,推動政務信息資源整合應用,完善數據資源目錄,強化數據資源安全。加快數字化平臺化集成應用和政務數據開放共享,推動“云上辦公”“掌上辦事”,不斷提升企業、群眾辦事的便捷度。(省政府辦公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0.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支撐能力。加快政務大數據中心建設,提升網絡承載能力,推進全省政務服務平臺和協同辦公平臺建設。(省政府辦公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統籌推進事中事后監管
11.切實加強“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等結合,減少對守法誠信企業的檢查次數。拓展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覆蓋范圍,將更多事項納入聯合抽查范圍。進一步充實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緩解基層“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執法人員不足問題。提高監管執法規范性和透明度,減少人為干預,壓縮自由裁量空間,使監管既“無事不擾”又“無處不在”。組織開展全省“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評估。(省市場監管局、省政府辦公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2.持續推進“互聯網+監管”。加強重點監管領域數據匯集,進一步完善“互聯網+監管”系統風險預警模型,形成風險預警線索推送、處置和反饋機制,提升監管智能化水平。(省政府辦公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3.依法依規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明確信用信息范圍,依法依規實施失信懲戒,完善失信主體信用修復機制,提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治化、規范化水平。年底前全面建立事前信用承諾制度,基本建立事中分級分類監管制度,進一步完善事后信用聯合獎懲機制。(省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4.創新包容審慎監管。探索創新監管標準和模式,發揮平臺監管和行業自律作用,在部分領域實施柔性監管、智慧監管。(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完善政務服務體系建設
15.強化政務服務平臺支撐。加快推進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優化省級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和“秦務員”APP,完成政務服務平臺適老化改造,完善各類基礎支撐系統,提升政務服務便利化水平。年底前,掌上好辦事項達到800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省政府辦公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6.加快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整合。出臺全省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歸并方案,建立健全省、市、縣一體聯動的工作體系,實現全省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一個號碼服務。完成12345省級平臺二期建設,建立“權威準確、標準統一、實時更新、共建共享”的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知識庫和大數據分析平臺,提升熱線服務質量和水平。(省政府辦公廳、省財政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7.推廣“綜合窗口”服務模式。全面推進省級事項全省通辦,構建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政務服務線上線下一體化運行機制,打通群眾辦事“最后一公里”。(省政府辦公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18.全面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4月底前制定出臺《落實〈陜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分工方案》,明確任務分工和具體職責,加強督促檢查,推動條例落實落細落地。(省發展改革委、省政府辦公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9.打造全省優化營商環境2.0版。圍繞企業開辦、施工許可證辦理、不動產登記等營商環境評價指標,對標先進水平,加大改革力度,5月底前出臺新一輪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指導各地各部門貫徹落實。(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0.開展營商環境第三方評價。綜合運用2020年營商環境第三方評價結果,督促做好評價發現問題整改工作,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優。組織召開2021年營商環境評價培訓會,結合新形勢新任務,繼續委托第三方對各市(區)開展營商環境評價。指導西安、寶雞、西咸新區等做好國家營商環境評價參評工作。(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1.規范行業協會商會運行。持續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規范有序發展,通過中介職能剝離、與行政機關脫鉤等措施,切斷行政機關與行業協會商會的利益關聯。進一步規范行業協會商會收費,3月底前對行業協會商會亂收費自查、退還違法違規所得等情況開展檢查,堅決遏制亂收費現象。(省委編辦、省發展改革委、省民政廳牽頭,各地各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2.改善企業融資環境。清理規范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不合理附加費用,整治銀行強制搭售產品、超公示標準收費、收費與服務項目不符等違規行為。健全中小微企業貸款信用擔保制度,加強銀行服務項目和收費公示,建立健全銀行業違規收費投訴舉報機制。創新中小微企業信貸服務模式,利用大數據等技術解決“首貸難”“續貸難”等問題。督促金融機構優化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操作程序,做到應延盡延,引導金融機構適當降低利率水平。加強水電氣、納稅、社保等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為增加普惠金融服務創造條件。(人民銀行西安分行、陜西銀保監局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3.持續加強專項問題治理。圍繞產權保護、轉供電加價、違規設置行政審批前置條件、拖欠民營企業賬款、醫院就診卡預付款余額退還等突出問題和惠民利企堵點問題開展專項治理。開展重點領域涉企刑事犯罪懲治活動,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檢察院、省高院、省司法廳、省知識產權局、省市場監管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衛生健康委及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推進政策落地落實
24.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加強財政直達資金日常監控,確保資金落實到位、規范使用。進一步簡化稅費優惠政策適用程序,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甄別符合條件的納稅人、繳費人,精準推送優惠政策信息。加強非稅收入退付管理,確保取消、停征、免征及降低征收標準的收費基金項目及時落實到相關企業和個人。(省財政廳、省稅務局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5.加強政務誠信監督評價。繼續實施政務誠信大數據監測,依托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陜西)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對各地區、各行業和重點領域政務誠信狀況進行常態化監測,對各類政務失信行為進行統計分析。全面推行政務誠信評價,分期分批對政府采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招標投標、招商引資、地方政府債務等重點領域政務誠信建設情況開展專項調查,評價和調查結果作為各級各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參考。(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6.繼續開展政府機構失信問題專項治理。徹底糾治不符合新發展理念的想法和做法,全面排查梳理各級政府對企業的失信事項,重點對政府承諾不兌現、拖欠民營企業賬款、拒不執行法院判決、“新官不理舊賬”等失信問題開展專項治理, 制定分類處置方案,督促限期整改,消除不良影響。(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審計廳、省商務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完善一體化統籌推進工作機制
27.一體化推進考核評價。省政府辦公廳要發揮對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牽頭抓總作用,強化統籌協調、業務指導和督促落實,對重點改革舉措實施情況開展評估,建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年度報告制度,總結推廣經驗做法,及時糾正改革中出現的跑偏走樣等問題。(省政府辦公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8.一體化推進督促落實。切實抓好《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20〕24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20〕43號)貫徹落實,加強對各地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督促檢查。(省政府辦公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9.一體化推進投訴受理。依托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建立統一的市場主體維權服務平臺,充分利用12345熱線、網站、移動客戶端等全媒體服務渠道,對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建立常態化受理、督辦、反饋、通報等工作機制。(省政府辦公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0.一體化推進宣傳推廣。加大對政策法規、改革典型案例等宣傳解讀,開展系列主題宣傳活動,營造良好改革氛圍。鼓勵探索創新,由點及面,及時總結復制推廣各地各部門改革創新的先進經驗和好做法。(省政府辦公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